2009年6月11日

[全球新鮮事] 跨國界的數位典藏系統-世界數位圖書館(上)

在四月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法國巴黎啟用世界數位圖書館典禮上,原本受到邀請出席的國家圖書館館長顧敏在系統啟用的正式被阻於門外,顧館長回國後因此事掀起不少話題。在支持顧館長為台發聲的同時,我們也在本文中將就世界數位圖書館(World Digital Library,WDL)的概況和運作方式,為各位讀者做詳盡之介紹。



世界數位圖書館(World Digital Library,簡稱WDL)其最原始的構想來自最初是由美國國會圖書館長畢靈頓(JamesBillington)在西元2005年時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員會建議,利用最新的數位典藏技術來建置一個名為「世界數位圖書館」(WDL)的系統。該系統的宗旨為利用網路和科技建置便於使用者瀏覽,管理者收集世界各國的文化資產的平台,透過平台的數位文物資料庫,可突顯每一國家的故事及文化特色,進而促進不同文化間的認識和交流,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由討論後決議以此為發展WDL的雛形和概念,於是開始和美國國會圖書館開始合作進行此計畫。

2006年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美國國會圖書館召開了一次專家會議,討論 WDL的可行性和討論建置系統平台時會遭遇的問題和挑戰,以及解決方式。在討論中,專家學者門認為目前全球仍有許多國家的文化內容並無數位化,特別是開發中的國家更沒有能力透過數位化來展示該國重要的文化資產,目前現有的數位典藏網站或系統的顯示和檢索功能也差強人意,同時能以多語系供使用者查詢的系統功能也沒有開發的很好,甚至有太多的文化機構的數位典藏網站管理維護不易使用,在這些不利的條件下,對年輕使用者而言,這樣的網站是根本沒有吸引力的。

在這次的會議中成立了制定WDL的工作小組,由美國國會圖書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五個合作機構(即亞歷山大圖書館、巴西國家圖書館、埃及國家圖書館和檔案館、俄羅斯國立圖書館和俄羅斯國家圖書館)進行雛型系統的開發,並提供雛型系統內的典藏內容,並規劃在2007年10月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展示雛形系統,而系統的雛型功能和內容則是透過IFLA和教科文組織與40多個國家的圖書館和機構所建議及提供,雖然WDL的內容是由全球各地的會員機構所提供,但網站是由美國國會圖書館專責的工作小組負責維護管理。系統相關的數位化格式、檔案傳輸標準等,都是由國會圖書館和合作夥伴一同製定。

世界數位圖書館目前的主要成員約有四十多個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和機構,在其政策中也歡迎基金會、私人公司和公共機構加入其數位內容之提供者或經費的捐助者,亦或提供技術上的支援和共享,以及參予工作小組的活動。針對開發中和未開發的國家可能因為技術或經費問題無法將其文化資產進行數位化工作,WDL工作小組提供了合作夥伴相關程式、設備及專業人員的協助,同時五個核心夥伴(即亞歷山大圖書館、巴西國家圖書館、埃及國家圖書館和檔案館、俄羅斯國立圖書館和俄羅斯國家圖書館)皆提供了數位化中心,WDL許多的內容皆由數位化中心來產出,WDL陸續和其他單位、基金會在全球各地繼續成立數位化中心,這些數位化中心成立的目的不只是為世界數位圖書館提供內容,它同時還要為資源不足的國家提供相關服務。



世界數位圖書館的特色

世界數位圖書館以現階段的任務而言擴充其典藏內容的數位最優先的任務,但工作小組也認為不能為了要擴充數位內容的數量而犧牲計畫規範的質量標準,這些主要的規範有:

1、採用統一的metadata格式:

計畫中的無論是哪一個單位或國家的數位內容皆必須依據WDL所規範的metadata格式來描述資料,尤其是涉及中的地域、時間和專題的部份,是計畫小組審核時特別注意的。經由統一的metadata,所有的數位典藏資源之間就有了緊密的關連性。

2、詳盡的資源內容說說明:

在世界數位圖書館讓使用者一目瞭然的就是每一項數位典藏資源的描述,這些metadata的項目中能詳盡的說明:這典藏品是什麼東西?它在這國家的文化及歷史意義的地位是什麼?為何如此重要?;這些metadata的說明都是由各單位的專家和圖書館員來共同撰寫說明的,之所以這麼大費苦心的原因是世界數位圖書館希望藉由詳盡的說明來引發學生和大眾對於國家文化遺產的好奇。

3、多語言使用介面

世界數位圖書館是僅少數提供metadat、網站使用導覽等翻譯成七種語言的網站和檢索系統,目前提供全球主要的七種語言: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葡萄牙文、俄文和西班牙文供使用者選擇,也正因如此,WDL網站的維護及更新變成一件辛苦的工作,但也正因為如此,WDL與全球化的目標更接近。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