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 作品展」已於2011年9月18日結束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為期三個月的特展,本次展覽的畫作高達62幅,保險價值高達台幣300億,是台灣歷年最貴的展覽,畢卡索與7個女人的愛恨情仇也呈現其中。而這次展出的62幅作品,主要讓民眾從畢卡索的繪畫作品來看他的創作魅力,這也是人們了解畢卡索的最簡單的方式。除了看展及看書以外,我們還可以透過OCLC—CAMIO (Catalog of Art Museum Images Online 藝術博物館影像線上目錄) 所收集來自世界各地著名藝術博物館典藏的「畢卡索 (Pablo Picasso)」珍貴創作(包括:素描、油彩、青銅雕塑、玻璃、平面等等),了解畢卡索這一生多元的創作風格。藉由不同素材所展現的豐富作品,讓我們看見他如何摸索出屬於自己的創作空間,並體悟到藝術家在創作時所歷經的重重艱辛與內心衝撞,這些豐富的歷程所激盪出的動人作品,都是畢卡索之所以能讓後世欣賞和頌揚的原因。


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山姆•朗赫恩•克列門斯(Samuel Langhorne Clemens),1863 年改名為「馬克吐溫」),是美國的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說家。其幽默、機智與名氣,堪稱美國最知名人士之一。

同志運動的標誌"彩虹旗",據說是1978年舊金山同性戀團體籌備大型示威活動時,貝克(Gilbert Baker)設計。透過不同的顏色,象徵同性戀社區雖來自不同種族、國籍、性別、背景、年紀卻融合一起。而美國的開放文明和社會風氣,讓同志運動有了可以發展的空間,若講到美國的女同志運動先鋒必定會提到Phyllis Lyon (菲莉絲賴恩)和Del Martin (黛兒馬丁)。她們是在1950年相識,1955年創辦美國第一個女同志團體「Daughters of Bilitis (DOB,比利提思的女兒)」,並一同主編第一本女同志雜誌「The Ladder (階梯)」。Del Martin後來成為美國最大的全國性婦女組織(the U.S. 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 , NOW)第一位公開的女同志成員,積極對抗當時婦女運動與團體內的恐同行徑,1970年該組織終於宣示,女同志議題就是女性主義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