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是指同學間欺負弱小的行為,也就是孩子們之間權力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而這個現象其實一直存在我們孩子的身邊。關於霸凌的成因或者是影響,不但成為教育研究探討的議題,更成為心理學新興的研究領域,強調地是去關注霸凌整個事件中相關角色間的心理影響和未來發展上的關聯性,比如說受凌兒童往往有許多如生氣、害怕、委屈的心情,但因為被另一股強大的力量壓制,所以不敢反抗或告訴大人(家長或老師),長期下來對其身心健康有不良的影響。
我們可以利用美國心理學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的官網,查找到與霸凌相關的研究資料外,更可以藉由Ovid SP 收錄的豐富且權威的心理學研究資料的PsycCRITIQUES , PsycEXTRA , PsycINFO 資料庫,以跨資料庫整合自然語言檢索的方式,來查找霸凌這個議題的相關研究文件、報告或者資料,從而去全面地瞭解霸凌的相關面向。
進入資料庫後,選擇Basic Seaarch 模式,直接輸入”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for bully”,OvidSP 會依據我們輸入的句子,主動延伸查詢後端龐大的標準英文與專業心理學辭典,擴大有效的檢索詞彙,增加查詢時的廣度與深度。透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就找到所有與霸凌的預防和介入處置的相關文獻資料。(如下圖)
在台灣,兒童福利聯盟早在2004 年的調查就發現,有高達六成五的台灣小學生曾在學校裏被欺負。透過OvidSP 資料庫的查找,我們也同時找到近期在臺灣地區與霸凌相關的研究文獻:An analysis of multiple factors of cyberbullying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The effects of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teacher practice, and school organizational factors on students' bullying: 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public middle schools in Taiwan.;The effects of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teacher practice, and school organizational factors on students' bullying: 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public middle schools in Taiwan.。可見霸凌的現象,一直存在著,而它更備受研究者的關注。
美國醫學會(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曾發出警訊,認定校園霸凌是要長期關心的公共衛生議題,因為它會為施暴者和受害者的心理健康留下長期的後遺症。而今日的霸凌的型態也在轉變。從早期的揮揮拳頭,嘲諷怒罵,進階到動刀動槍,現在更從媒體與網路學到無情的凌虐,利用各種工具武器,極盡殘忍之能事。所以,台大哲學系教授林火旺說:「霸凌不只是發生在校園裏的事,是一整個社會的縮影」,這是很值得我們去思考的現象,千萬不能輕忽校園霸凌,別讓它惡性循環擴大成社會霸凌。當然,更應該積極地去瞭解霸凌問題,研擬出正確的教育和政策,讓每個成人先以身作則,培養正確的品德觀念,我們的社會才能建立出良好的社會正義,才能有祥和發展的動力。
參考資源:
資料庫:PsycCRITIQUES, PsycEXTRA, PsycINFO(Ovid SP)
- 出版社:美國心理學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 內容屬性:索引摘要暨全文
- 適用對象:研究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工作、管理學、精神科學等領域的教授、學生以及從業人員。
- 試用申請:products@flysheet.com.tw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bullying
- Bullying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 Bully Free Zone (UK)
- Bullying. No Way! (Australian Education Authorities)
- PBSKids.org 'Great Books About Bullies'
- 康健雜誌:你不可忽視的校園霸凌
- 校園霸凌之探討-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 校園霸凌專題 -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 校園點滴--如何化解校園「霸凌」現象
特約編輯 | Nicky 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